| 
View
 

04-0310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0 years, 5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周巧蓁
on June 14, 2014 at 2:03:56 am
 

課堂筆記心得

應華105 40185006I 周巧蓁

之前看過一則報導,有兩個加拿大家庭住過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如今定居新加坡,除了喜歡新加坡的環境之外,還不約而同地領養了華人男孩,並積極地學習中華文化。並且,全家會去補習華語課程,學習一些華人的文化,講中國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和中國書畫等...家庭成員也都熱衷於學習中華文化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交流經驗,透過這樣的交流雙方可以相互了解並包容文化的差異,品嘗中華美食,欣賞中華文化,這是大家所樂見的!!!

報導文章來源: 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1-20/5756840.shtml 


心得筆記  40185026I  陳瑋婕

 

在領養兒童方面,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安潔莉納裘莉領養非洲兒童的計畫;我覺得在領養孩子之前,除了經濟能力等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是發自真心的想去領養孩子,想利用自己有限的能力試圖改善現有環境,讓他們有更好的資源去享用。近年來安潔莉納裘莉不但領養兒童,同時還親身到當地去服務,而這些是媒體沒有大肆報導的。我覺得任何行善的行為,發自內心的真誠是很重要的。

                                                                                                                                                                                                                         

 

上課心得 應華105 40185025I 李孟儒

每次說到美國人領養中國兒童我就會想到我的一個朋友,他的兄弟姊妹沒有一個是跟他長的一樣。他的父母都是道道地地的美國人,不過兄弟姊妹都是有著東方的臉孔,連他自己都帶有著1/4的東方血統。他曾經跟我說過他很愛他的妹妹,因為那是跟他爸爸去上海的孤兒院的時候,一起把在襁褓中的妹妹帶回美國的。我覺得他的爸爸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因為他不會要求他小孩們一定要像一個美國人,反而是希望他的小孩能夠回頭去看看他們自己最根本的源頭。我還記得他跟我說他的爸媽從小都跟他們說他們是被領養的,但是他們給孩子的愛絕對不會比親生的少,我覺得也是因為這個緣故,他們的小孩懂得更加珍惜彼此。

 

 

 

上課心得  40185019I應華105曾宜萱

 

關於美國人領養中國兒童,這裡我找到一篇相關報導:

http://data.book.hexun.com.tw/chapter-2585-3-7.shtml

 

大概內容就是美國國內大家都很愛小孩,少數被遺棄的孩子大多是媽媽吸毒或酗酒。所以想要領養孩子的美國人只好向海外尋求,而中國是他們領養的主要來源國。

2006年暑假,Marsha和丈夫帶著9歲的Amy首次回到她的出生地福州,並特地帶Amy到被遺棄的地點某派出所前看了看。他們去北京、西安旅遊,前往成都看大熊貓,還到福建農村看望孤兒。Marsha說,她在閩東的寧德、福安贊助了12個孤兒,每人300美元。 

Amy從小在美國長大,除了長相像中國人,其他方面和美國孩子已經完全一樣。Marsha告訴我,帶Amy到中國,讓她學習中文,是希望她知道自己來自中國,不要失去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其中我感到最特別的是領養孩子的愛心已經不容易了,但美國人不會要被領養的孩子完全歸化美國人,反而還希望孩子知道自己來自中國,不要失去中國的文化認同感。我覺得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行為,可能是美國本身是個種族融匯的國家,所以美國父母對於文化認同更有包容心,讓孩子可以自由選擇他的文化認同。


 

應華105 陳胤溥 40185023I

看見大家在下面提到的領養相關新聞,我想到之前在東亞系一堂課同學的報告有聽到日本的「嬰兒信箱」這個計畫,計畫如下:

日本九州熊本市的慈惠醫院二○○七年五月十日設置「嬰兒信箱」引起了相當激烈的社會爭論。該醫院出於天主教的信念,向來不施行墮胎手術,經常派遣助產士到各級學校進行性教育,也為未婚孕婦介紹孩子出生後的養父母等。可是,市內仍然不停地發生棄嬰案件,有時還導致嬰兒喪命。於是為了救助被放棄的生命,醫院當局決定設置「白鸛搖籃」,日本媒體一般稱之為「嬰兒信箱」。果然,設置當天,就有三歲男孩從福岡被父親帶到熊本留在「嬰兒信箱」裡,使得反對派的聲音更響亮了。包括政府首腦在內的反對派說:這種設施讓父母以為放棄孩子根本無罪,實際上等於鼓勵棄嬰。

然而,根據各項民意調查,日本國民當中支持「嬰兒信箱」者佔多數。畢竟,日本全國每年的墮胎件數大約有三十萬,佔全體懷孕的四分之一。幸運出生了以後,被放棄的孩子也每年多達兩百個左右。受父母虐待死亡的也有幾十名,其中一部分是母親自己在家裡分娩後奪取了生命的案件。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多數人覺得:為了救助無辜的受害兒童,設置「嬰兒信箱」是一個辦法。

據報導,在德國,同樣的設施過去六年內已設置了八十所。另外,義大利、瑞士、羅馬尼亞等國家也採用了「嬰兒信箱」。這些國家的名單清楚地說明:婦女的社會地位低,少子化嚴重的國家才需要如此的緊急設備。相比之下,在北美等婦女地位較高的地方,救援未婚孕婦的措施相當進步,於是不需要「嬰兒信箱」。

(轉載自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old&s_dir=20080930&s_code=0394&s_cat=)

這個計畫當然引起很多的批評跟爭議,但是報導中也提到其實許多人是支持的。這是一種新形態的棄嬰,他們被照顧的方式也和領養相當不一樣。

正面的說法是,也許設置這個信箱可以減少不受父母歡迎的嬰兒免於在糟糕的環境下生長,也可以避免墮胎和棄嬰的死亡發生,但一樣的,會有父母法律究責的問題。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思考一下這個新的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應華105劉欣誼

 

在老師提到中國僑民的離散理論時,我就聯想到我同年齡的菲律賓和印尼華僑朋友們。他們有一些共通的特點

1.家族從祖父母那一代移民僑居地

2.家裡都非常有錢

3.到了他們這一代(第三代僑民),他們以當地語言為母語,並不一定會講流利的中文。

4.他們不和當地人通婚,當他們交了當地的男女朋友,他們也不敢讓自己的家人們知道。

 

他們已經是第三代僑民,但身為華人,他們仍保有一定的傳統和堅持,即使至今中國僑民四散各地,很多早已落地生根,但他們還是謹記自己身為華人的這個事實和華人的身分。

 

 

教育102林伸

領養風潮 中國娃漸少了

http://www.udncollege.com/learning/pages/readerDetail2.jsp?jId=142&dirNo=1&head=5

剛好大家都談到領養中國小孩的議題,我看到這一則新聞提出說為什麼外國人特別喜歡領養中國小孩。是因為領養方式簡單,而且中國小孩不良嗜好相較起來比較少,也比較聰明漂亮。說然說這樣的說法可能比較主觀,但這也稍微能解釋外國人,尤其美國人特別喜歡領養中國小孩的風潮。

此外,要如何使用hyperlink 來連結散居各地的僑胞,我個人認為能透過媒體與歷史的力量來串連,像是這個網頁裡所提到的全球華人大遊行活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7%90%83%E8%8F%AF%E4%BA%BA%E5%A4%A7%E9%81%8A%E8%A1%8C

此外,還可以透過網路與手機程式的力量,像是這一款手機app就可以號招全世界的華人來參與保釣運動串連。

http://academtrans.ru/playmarket/app/%E6%88%91%E6%84%9B%E9%87%A3%E9%AD%9A%E5%8F%B0%E3%80%8E%E5%85%A8%E7%90%83%E8%8F%AF%E4%BA%BA%EF%BC%8C%E7%99%BE%E8%90%AC%E9%80%A3%E7%BD%B2%EF%BC%81%E3%80%8F/

﹍﹍﹍﹍﹍﹍﹍﹍﹍﹍﹍﹍﹍﹍﹍﹍﹍﹍﹍﹍﹍﹍﹍﹍﹍﹍﹍﹍﹍﹍﹍﹍﹍﹍﹍﹍﹍﹍﹍﹍﹍﹍﹍﹍﹍﹍﹍﹍﹍﹍﹍﹍

499850652 應華103級 李蕙蘭

 

我在網絡上找到兩篇被外國人領養的新聞,他們領養中國小朋友的原來,都是出自他們愛心,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中國重病女孩遭遺棄 西人領養視如己出

龍又平是一個患有先天性脆骨病的女孩,因為又平患上惡病,所以被自己的親生父母遺棄在雲南昆明市兒童福利院的門外。但是又平幸運地遇上到她的養父母。

他們是來自加拿大的一對白人夫婦,當初他們不知道又平患上重病,他們之後才知道,他們不但沒有拒絕領養又平,更把又平視為自己孩子,令又平的未來充滿愛和希望。

http://b5.secretchina.com/news/12/11/30/476515.html?%E4%B8%AD%E5%9C%8B%E9%87%8D%E7%97%85%E5%A5%B3%E5%AD%A9%E9%81%AD%E9%81%BA%E6%A3%84%20%E8%A5%BF%E4%BA%BA%E9%A0%98%E9%A4%8A%E8%A6%96%E5%A6%82%E5%B7%B1%E5%87%BA(%E7%B5%84%E5%9C%96)

 

領養中國棄嬰

http://b5.secretchina.com/news/13/02/09/485973.html

當時年輕的Floyd夫婦剛過結婚周年,正在努力「做人」,Jeri無意間讀到關於中國女嬰棄養問題嚴重的報導,感慨之餘,所以興起領養的念頭。

Jeri的先生也贊成Jeri的想法,於是夫婦倆向加州政府登記領養中國女孩,經過包括經濟情況、家庭背景等一連串嚴格的審查,他們在一年後得到領養資格,又過半年,由中國當局配對,安排領養一名來自安徽的女嬰。

 

以上外國的家庭都是看到在中國孤兒的悲慘遭遇,於是發起他們的愛心去領養這些小朋友。還有以上這兩個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讓領養小朋友學習中國的文化和語言,令她們知道自己是來自哪裡,也引起外國領養家庭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因為他們愛屋及烏,讓他們有更大的興趣學習中國文化。因此,中國棄嬰不知不覺中擔任了中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的文化使者。

 

 

 


 

40023121L 應華三104 謝佳伶

     我也找到一則關於領養台籍孩子的相關新聞台女尋親 芬蘭養父母無怨支持

然後這次在美國實習時也接觸過許多白人領養中國海子的家庭,我聼他們說,因爲不想領養美國的孩子,因爲美國孩子太笨,基因不好,很多是吸毒者的孩子,他們認爲中國孩子比較聰明。我很贊同他們願意領養孩子,為社會做好事,但最令我欽佩的是,他們很努力讓孩子歸根,我指學習祖國文化及語言,讓他們認知自己的民族,而且他們從小就讓孩子知道他們是怎麽來的,告訴他們領養的過程,而不是到長大才讓孩子自己發現。 

     散居各地的地區,要如何用hyperlink聯係起來?我認爲透過政府單位合作、民間的力量社會服務、企業合作、學術界聚會等,都可以讓區與區間聯係。

 

 

應華系104 洪韻婷

 

近年來,不乏有西方家庭領養亞洲小孩的消息。我在2013年夏天於美國實習時,也見到不少美國白人家庭領養中國娃娃。

對於這樣的議題,我找到了兩則新聞與大家分享:

 

1, 中央社新聞 「芬蘭籍台灣人回台尋根」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3010014-1.aspx

這位台裔芬蘭人是台灣非法販賣人口的一位受害者。他一出生就被販嬰集團販賣到海外,只知道母親的名字。

今年三月,他回來台灣,尋找他的根。

 

2, 「兩位韓國雙胞胎姐妹在臉書重逢」

http://www.facebookstories.com/stories/53771/twinsters

這對雙胞胎姐妹小時候分別被美國以及法國家庭領養,從來沒見過彼此。

在2012 年十二月,由法國家庭領養的女孩的朋友po了一張圖片在我的塗鴉牆上,包含了一張youtube影片的截圖。

這張圖爲這對素昧平生的雙胞胎姐妹,開啟了一連串驚奇的相遇之旅。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呢?

這麼簡單的問題,對於一些人而言卻是如此困難。

老師在課程中提到,華人有群居的文化。從老僑的China Town 到當今華人密集住在LA 高級住宅區「橘郡」,都顯示出華人熱愛聚集的獨特現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因為人們傾向于親近與我們「長得相似的人」。

但是從這兩則新聞中,被領養的小孩從小生活在「長相不同的環境」,根源,可能是這些孩子一輩子都在追溯的課題。

 

全球化讓這個世界變得緊密,亦同時變得複雜, 我深切地覺得,一個人若能明白「自己是誰」,就是無比幸福。

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呢?

答案是什麼不重要,因為找尋自我的過程就是一種獲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應華105 徐晧恩

 

透過老師在課堂上的引導,我進而在網路上蒐集到關於領養華人的相關新聞與資訊,一同在此向大家分享:

1. 加拿大夫婦獅城領養華人男孩 積極學習中華文化 

http://big5.chinanews.com:89/hr/2014/01-20/5756840.shtml

描述一對夫婦,他們都長住過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如今定居新加坡,除了喜歡新加坡的環境之外,還不約而同地領養了華人男孩,並積極地學習中華文化。

 

2.美國家庭領養中國大陸孤兒:從被救濟到被寵愛

http://tw.aboluowang.com/news/2009/1218/153237.html

此則新聞則在報導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孤兒,構成一種新的特殊移民形態,目前人數大約有3萬多人。

 

第一則新聞讓我們可以看到領養家庭透過家庭計畫挑選了較喜好的環境或文化特色作為領養的指標;而第二則是讓我們理解到美國家庭領養中國大陸孤兒的情形發展。

我覺得這兩則新聞都可讓我們看見關於領養的相關資訊,此外那些領養家庭也讓那些孤兒重獲新生,同時學習他們原本的文化,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交流。

499850561 夏建雄    上課心得

加拿大政府2月11日宣称,始于1986年的投资移民计划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许多通过该项目获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或公民身份的移民并没有在该国常住的意愿,其所缴纳的税款远低于其他移民群体,因此予以终止。虽然这项提案还需由加拿大联邦议会最终审理通过后方能生效,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根据以往经验,该提案被最终通过的可能性很大。此前积压的申请数量已达6.6万份,其中来自中国的申请多达5.7万份,很多人苦苦排队等待数年,移民梦却在一夜之间化为泡影。对于华裔而 言,加拿大政府将投资移民对加拿大的贡献视而不见,再加上新的《入籍法》等连串不利华人政策,近期已有很多在加华人对此表达愤怒及不满。200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递交加拿大联邦投资移民申请的中国人仅520例,但8年后,这个数字飙升至34427例,超过当年美国、英国及 澳大利亚三国的投资移民申请数之和。投资移民项目原本没有太多波动,但2010-2011年间,申请人数突然大幅上升,从而触发了加拿大政府对该项目的复 审。随着几次的暂停和开闸,最终于2014年2月11日走到尽头。

1996年,中國政府啟動「領養中國計畫」(Chinese Adoption Program),希望舒緩中國因一胎化政策造成的女嬰棄養問題,加州政府也是中國當局的合作夥伴之一。

佛教主張「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故對布施行善、慈濟工作,當儘量提倡,默默推行,以無相功德,不為人知,為最殊勝!  希望世上有大財富的人,能以獨資興辦孤兒育幼院為最好,否則希望政府公設此類孤兒育幼院、殘障院、或孤老院等為最適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應華105 翁淑媛 40185045I

 

被領養的華人算是華人社區的一員嗎?

我覺得要看他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吧

 

我找到一篇關於國際收養的文章: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5/25/n3878934.htm%E5%8A%A0%E6%8B%BF%E5%A4%A7%E5%AE%B6%E5%BA%AD%E6%94%B6%E9%A4%8A%E7%9A%84%E4%B8%AD%E5%9C%8B%E5%A5%B3%E5%AD%A9%E5%B0%8B%E6%A0%B9%E6%95%85%E4%BA%8B-%EF%BC%88%E4%B8%89%EF%BC%89.html?p=all

 

這篇文章是講關於一個中國女孩被加拿大的家庭收養的故事。一開始不能接受他是一個中國人,當他回中國唸書之後,她才慢慢接受她身體上流著中國人的血。在文章裡面有些說華人社區會讓安有些害怕。他能跟華人相處,可是沒有一個會成為他的朋友,安說可能他怕他們會把她拉進華人社區裡,安為什麼會怕呢?我想想這也是心理認同的問題。在安的內心裡他還是不能接受華人社區,可是她也有說他要將這種心理改掉。所以一個被領養的華人是不是華人社區的一員?我覺得還是要看個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9850640_蔡碧瑜_應華103

 

我家人之前在英國工作, 發現英國人很喜歡令要小孩.   其中一個原因竟然是政府會給有領養小孩的家庭很棒的補助!

我上網大概看了一下, 確實有一段是寫: 領養父母比照親身父母同樣可以領取政府的相關托育補助以及獲得同等的權利。

不過詳細內容是有待查證.

 

政府會推出這樣的方案其實主要是減少少年離家率

 

一下是相關連接: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4693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