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4-0519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吳品萱 8 years, 11 months ago

 

(閱讀書目心得)吳品萱 - 緬甸626事件 (作者:范宏偉)

 

        緬甸長期和中共關係良好,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且兩國元首、重量級官員往來密切。但本文旨在描述並分析中緬關係的轉捩點─1967年6月26日在緬甸發生的排華事件,此事件源於中共極左派文化大革命輸出,影響到親北京緬甸華僑激進「染紅」,對毛澤東主席所言所著所做狂熱,甚至不顧緬甸當局禁止華僑學生在學校配戴毛主席像章的命令,給緬甸奈溫政府抓到華僑小辮子,轉移國內對其政府合法性懷疑的注意力。

 

   作者對626事件的背景分析分為四點:第一點,中共對緬甸文化大革命思想的輸出,造成一群身在緬甸卻心在中國的華僑群眾,無疑對緬甸是種威脅;第二點,對緬甸當局奈溫政府來說,這是個機會,將緬甸國內人民注意力轉向華僑的威脅,趁機也減少中國對緬甸國內干涉,另外,也有說法指出此排華運動有一部份也源於奈溫政府派人在民間煽動,造成華僑死傷、財物損失的後果;第三點,部分華僑(親北京)的政治認同和對形式估計錯誤,親北京華僑仍心繫祖國,且認為中國國大力大,一定有能力保護自己,卻忘了身在別人國家,更沒預料到是如此暴力的排華;第四點,國際上充滿排華的氛圍,緬甸可將其排華合理化,且果真沒受到國際譴責還受蘇聯支持。

   至於626事件對緬甸華僑的影響,出現親台、中立華僑對親北京華僑的責怪聲音,許多親北京華僑離開緬甸或是在緬甸國內勢力大大被削弱,而不論是哪種華僑,都是害怕的。為了保住性命,他們開始刻意隱藏華僑身分,改穿緬甸人服飾、不說華語說緬甸話......,因此這是許多四十五歲以下華僑不會說中文的原因。另外,此事件顯示北京當局的不負責任使許多華僑親台,華僑轉而低調,絕口不提政治,在商言商。

 

   看完這篇論文,我認為對當時奈溫政府來說,挑起反華運動,不只是轉移緬甸國內民眾注意力,也是一種對中國態度的轉變,一種要證明自身主控權不願意被中國吃定的感覺,若奈溫政府不對文化大革命輸出的影響做出回應,等於是放任中國在其領土內恣意妄為。另外,跟許多人一樣,我也認為當時的北京當局真是太荒誕,完全無視民眾(包含華僑)人身安全,刺激不理性行為,而純真的華僑還認為祖國會保護他們,完全沒意識到成為極左派運動的砲灰。文中有提到,奈溫政府為了反華,第一次允許大學生上街大遊行,讓緬甸民眾對華僑使用暴力,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前一陣子因釣魚台問題引起的中國反日運動,中國人民不但和以往不同得到上街抗爭的權利,還能對日本產品、日本商店、日本工廠、日本人做出超出理性的暴力行為,這類事件在歷史上是層出不窮,民族主義常常合理化一些不理性的行為,我們應該從錯誤中記取教訓。而在閱讀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指出此次為政治性排華的佐證,事實上許多緬甸人在排華運動中保護他們的華僑鄰居和朋友,每當遇到這類政治造成的劫難(不論是626事件或是文革),老百姓受到的傷害都是最大。許多悲劇性歷史事件的發生誰都無法輕易改變,就像我想不出奈溫政府不排華的理由一樣,我只能期待,每一次的創傷能讓人們更成熟、更了解和平的可貴。

 

 

 


文章閱讀心得:菲律賓的漢語教學

應華105  40185016I 李依恬

 

菲律賓的漢語教學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當地華僑建立的華文教育,另一個是菲律賓高等學校所設立的外語系的漢語課。本文主要從這兩個地方開始介紹菲律賓的漢語教學。

由於菲律賓經歷過全面菲化的時代,菲律賓當地華校的漢語教學跟以前的教學方法以大不相同。根據文中的說法,以前的教學方法屬於語文的教學法,就跟我們上國文課的教學方法一樣。然而現在的教學方法是屬於語言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將漢語當作第二外語來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將華僑第二代當作外國學生來教,除了使用制式的教材外也增加了文化的課程,像是體驗中國的節日慶典,這樣的課程在原本的「語文」教學裡是沒有的。

而菲律賓高等學校中的漢語教學跟華僑學校的教學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學生。高等學校中的學生多是成年人,具有大學學歷,但是漢語的基礎是零,而華僑學校的學生則多為小孩,且因為身分的關係對於漢語的理解較高等學校中的學生多。本文對這部分的介紹多是中國與菲律賓的大學之間的交流或是協議的簽訂,沒有更多的著墨。

這篇文章是由中國教授所寫,所以裡面大部分都是中國跟菲律賓之間的交流情況,然而我認為這篇對於台灣的華語教師依然是有幫助的,一能讓我們能理解到菲律賓學生的狀況,二能讓我們對菲律賓的漢語教學狀況有粗淺的認識。我想由於經歷過全面菲化,所以這裡的華僑學生跟其他地方的華僑學生有些不一樣。他們雖然有中文的基礎卻不深厚,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必須卻可能不完整,所以如何拿捏教學的內容應該是菲律賓漢語教師所面臨的問題。

跟東南亞的其它地方一樣,菲律賓有很多華僑,需要很多華語教師。也跟台灣一直以來的問題一樣,我們始終將華語教學的重心放在東南亞。所以我認為對於台灣來說首要目標是提升國人對東南亞現況的認知,並以政府的力量,像是補助之類的,吸引台灣教師前往東南亞。這樣才不會白白浪費我們是東南亞國家鄰近地區的優勢,也許可以因此讓東南亞的國家更願意在其他方面與台灣合作進而增加台灣在東南亞甚至亞洲或是世界中的能見度以及地位。

 


應華105 翁淑媛 40185045I

文章閱讀心得《從緬甸族群政策看緬華社會——兼論緬甸華文教育的新發展

本論文是在討論關於緬甸地區的華人社會跟華語文教育。我覺得這篇論文寫的很好,非常詳細,看得出來作者是很用心的做研究,所以才可以寫出來這麼精彩的論文。看完這篇論文之後,我對緬甸的華人社區跟華語文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與了解。根據本論文的研究,原來影響緬甸華人社會發展變遷的重要力量是緬甸政府對華人的政策。

 

以前緬甸政府實行了國有化政策,這時候所有緬甸的華人在每個方面都收到很大的打擊,所有華人都被緬化了。幸好後來緬甸政府換了新的政策,對現在華人社會採取了比較寬鬆的態度,緬甸的華語文教育也蓬勃發展。這樣的新政策讓緬甸華人可以發展自身文化特色的機會,也可以維持華語文教育發展。我看了這篇論文心裡覺得蠻開心的,很開心那邊的華人終於可以有機會發展自身文化,也很開心那邊的華人終於可以學到屬於自己的華人語言跟文化。

 

在這篇論文裡面也有談一些關於緬甸民主運動的精神領袖,翁山蘇姬。我之前看了一部電影以愛之名,這部電影是一部政治人物的傳記式電影,電影中展示了翁山蘇姬的生命故事。看這部電影後,我真的很佩服翁山蘇姬,她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女人。緬甸華人現在擁有這樣發展的機會多多少少也是來自翁山蘇姬的努力。

 


40023121L 應華三 謝佳伶

  • 因台灣語言複雜所以可能是南島語族的源起
  • 李光輝是台灣派出太平洋戰場的士兵「最後一位戰士」
  • 教育部有「南島文化獎學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9850640_蔡碧瑜_應華103

這次課程, 主要讓我了解 1)太平洋到有哪些  2)台灣的邦交國

再來是李光輝"最後一位戰士"的由來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